- 刘丽娟;刘玉涵;方雨萧;单佳馨;左明浩;缪卫国;李潇;
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中国热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白粉病菌(Erysiphe quercicola)侵染引起的白粉病是危害橡胶树最严重的病害。大多数植物病原菌通过分泌效应蛋白并干扰植物免疫系统,以促进侵染和定殖。但目前效应蛋白在橡胶树白粉菌致病过程中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较少,限制了抗病育种及相关防控工作的开展。橡胶树白粉菌基因编码24个较高保守性的候选效应蛋白,在其他多个白粉菌中有同源,可能这类蛋白是白粉菌致病所需的。为了从中鉴定到致病关键的毒性因子,选取了2个保守蛋白进行功能分析,通过在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上的异源表达发现仅有候选效应蛋白CSEP00565抑制疫霉INF1诱导的植物过敏性坏死,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表达CSEP00565能够抑制真菌几丁质和细菌flg22诱导的胼胝质积累,结果表明CSEP00565具有抑制植物免疫的功能。进一步对编码CSEP00565基因沉默后,白粉菌对橡胶树叶片的侵染能力显著下降。CSEP00565基因表达水平在病菌侵染的吸器形成阶段(接种后24 h)显著升高,且该蛋白编码基因的信号肽具有引导蛋白分泌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效应蛋白CSEP00565是促进白粉病菌在橡胶树上侵染的关键毒性因子。研究结果有利于对该病菌和橡胶树互作机理的进一步了解。
2025年03期 v.16;No.69 38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杨德雁;卢辉;吕宝乾;陈斌;唐继洪;张起恺;焦斌;
海南鲜食玉米(Zea mays)虫害发生严重,严重威胁生产安全,为研制出适用于海南玉米绿色生产的技术模式,于2019—2023年,调查了玉米害虫主要危害种群、天敌发生情况,完成了防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均有显著危害,其种群数量占比超过40%,被害株率为25%~43%。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作为次要害虫,种群数量占比超过25%,被害株率为5%~17%。随着草地贪夜蛾的入侵,导致2020年单个玉米生育期内化学农药施用次数显著增加,从2019年的4.27~5.47次增加至7.73~8.77次,这可能对环境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天敌昆虫在玉米害虫的生物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寄生性天敌占主导地位,种群数量占比达到75.89%,赤眼蜂(Trichogramma sp.)和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的寄生率分别为23.22%和7.91%。2023年,通过应用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联合防治策略,草地贪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81.41%和78.77%,与化学防治效果相当。寄生蜂和绿僵菌(Metarhizium sp.)联合防控模式对害虫效果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对玉米生产安全,可应用于海南鲜食玉米害虫防治。
2025年03期 v.16;No.69 400-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邢芸;占昭宏;吴可建;魏炳峥;陶均;
为探究脯氨酸亚氨基肽酶是否调控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Xcc)的致病力,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Xcc中潜在的脯氨酸亚氨基肽酶,然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这些蛋白,体外检测其脯氨酸亚氨基肽酶酶活性,最后在Xcc中突变及回补这些基因,通过分析突变及回补菌株的致病力、生长特性、运动力和胞外酶活性,初步确定脯氨酸亚氨基肽酶在调控Xcc致病力中的作用。结果表明,Xcc编码两个脯氨酸亚氨基肽酶(PipA和PipB),突变其中任何一个都导致Xcc致病力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pipA和pipB过表达均导致病原菌运动力增强。此外,pipA过表达提高了Xcc胞外蛋白酶活性,但pipB不具备这种活性。因此,脯氨酸亚氨基肽酶PipA和PipB可能通过调控Xcc的运动性,进而影响病原菌的致病能力,PipA还可能通过调控胞外蛋白酶活性,进而影响Xcc致病力。
2025年03期 v.16;No.69 406-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方雨萧;刘丽娟;张玉芳;缪卫国;陈代朋;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棉花产业。中国棉花黄萎病病原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棉花黄萎病防治困难,建立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方法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NCBI BLAST进行序列比对,找到大丽轮枝菌种内具有高度种间特异性和种内保守性的物种特异性序列,根据序列设计6对引物,筛选出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检测大丽轮枝菌的巢氏PCR引物,并摸索最佳扩增条件。筛选到了两组巢氏PCR引物分别是VD-2和VD-5,扩增条件为:95℃5 min;95℃30 s;58℃30 s;72℃1 min,35个循环;72℃10 min,条带大小分别为512和375 bp。该方法可检测到的病菌DNA下限为1×10-6 ng·μL-1,比常规PCR灵敏度提高了3个数量级,使用包括长孢轮枝菌在内的15种菌对引物特异性进行了验证,检测混有大丽轮枝菌孢子的棉籽发现该方法的检测下限是每颗棉籽可达10个孢子。
2025年03期 v.16;No.69 415-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张育华;何子婷;罗敦;钟先龙;李轲祎;孟丽华;胡平;
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介导引起的松材线虫病给松林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而树干注射药剂的方法为松材线虫防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减缓松材线虫对现有的药剂产生抗药性,亟需开发新型防控药剂,其中植物源天然活性物质对松材线虫具有良好的灭杀作用。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常见的5种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马缨丹(Lantana camara)、油茶(Camellia oleifera)、苦楝(Melia azedarach)和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作为原料获得其水提液,并采用浸渍法探究其对松材线虫的毒杀作用,分析其对松材线虫活动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5种植物水提液均对松材线虫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其中马缨丹在72 h处理时间和40 g·L~(-1)质量浓度下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5.05%。马缨丹对松材线虫的活动能力的抑制性最强,苦楝对松材线虫的繁殖能力抑制性最强。研究结果表明马缨丹和苦楝可作为开发松材线虫绿色防控药剂的备选材料。
2025年03期 v.16;No.69 423-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自力;王建赟;罗文;林瑞秀;苏红华;莫世亮;
通过对海南岛尖峰岭主峰区域异翅亚目(Heteroptera)昆虫的区系分析,阐明海南岛尖峰岭主峰区域异翅亚目昆虫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规律,这对海南岛尖峰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查、物种鉴定、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海南岛尖峰岭主峰区域异翅亚目昆虫的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主峰区域共记录异翅亚目昆虫100种,隶属于15科85属,其中,猎蝽科(Reduviidae)和蝽科(Pentatomidae)为优势科,猎蝽科种类最多,共34种,占总种数的34%;其次为蝽科,共25种,占总种数的25%;整体来看,该区域无明显的优势属。在属的组成上,单种属含种数最多,共74种,占总种数的74%;寡种属含种数为26种,占总种数的26%。含种数最多的属为斑红蝽属(Physopelta),共记录5种,占总种数的5%。主峰区域的异翅亚目昆虫在属级的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以东洋界(Oriental realm)和古北界(Palearctic realm)成分为主,其中东洋界成分占比最高,其次为古北界成分。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该区域以华南区、西南区和华中区成分为主,呈现多区类型的分布特征,其中华南区成分占比最高,其次为西南区和华中区成分。总体来看,海南岛尖峰岭地区昆虫种类多样性较为复杂。研究结果为海南岛尖峰岭地区昆虫的全面调查与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能够为蝽类害虫的防治以及捕食性蝽类昆虫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v.16;No.69 430-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