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圆雷;张宏图;徐子寅;李淑霞;于晓玲;赵平娟;李文彬;张秀春;于晓惠;阮孟斌;
为解析木薯(Manihot esculenta)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调控机制,本研究统计分析了93个木薯栽培品种的气孔密度,比较干旱胁迫下不同木薯品种气孔密度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叶片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木薯品种气孔密度及生理指标与其抗旱性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干旱胁迫下,不同栽培品种气孔密度的变化规律不一致,木薯气孔密度与抗旱性呈弱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5);2)在干旱胁迫条件下,6个木薯栽培品种(3个低气孔密度和3个高气孔密度)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蒸腾速率均显著下降,但在高、低气孔密度品种间没有显现出非常一致的规律。因此,干旱对木薯生长的影响较大,木薯可能通过合成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物酶来快速响应干旱胁迫,并进一步影响气孔的分化发育。
2025年02期 v.16;No.68 163-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郑永清;李开绵;李伯松;马旭东;陈松笔;
为解析木薯(Manihot esculenta)品种不同收获期块根中淀粉积累规律,以4个木薯栽培品种‘SC205’、‘SC8’、‘SC9’和‘SC6068’为材料,测定其种植6个月至10个月的块根鲜质量及生物量、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率,并分析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木薯不同收获期的鲜薯质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直链淀粉比率在同一个品种不同收获期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木薯生育后期的直链淀粉的比例增加。高产品种‘SC205’和‘SC8’的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的含量在植后7~10个月普遍低于产量较低的‘SC6068’和‘SC9’。在植后的7~10个月,‘SC8’的PSⅡ放氧复合体的含量逐渐增加,‘SC205’的PSⅡ的放氧复合体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SC9’和‘SC6068’的PSⅡ的放氧复合体含量在植后的9~10个月逐渐降低。在木薯产量最高的10月份,‘SC205’、‘SC9’和‘SC6068’的PSⅡ的放氧复合体的含量达到最高值。‘SC205’、‘SC8’、‘SC9’和‘SC6068’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含量在10月份后呈增长的趋势,9—10月份β-淀粉酶的活性提高,11—12月份变低。‘SC6068’在9—12月份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蛋白含量相对稳定。‘SC205’、‘SC8’和‘SC9’在9—12月份APX含量处于增长的趋势。可见,不同品种间产量与淀粉组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机制与品种间叶片光合作用、抗氧化活性和根茎淀粉合成酶活性密切相关。
2025年02期 v.16;No.68 17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韩蒙蒙;何晓涛;多水银;杨雨辉;
为了探究牛大力多糖(MSP-2)的化学结构,以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经酶解和Sevag法去除蛋白质,然后通过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凝胶过滤柱层析纯化得到MSP-2组分。运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HPAEC-PAD)、凝胶渗透法(GPC-RID-MALLS)、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以及核磁共振技术(NMR)等4种分析方法,对多糖结构进行详尽解析。结果表明,MSP-2为由葡萄吡喃糖组成的均一中性多糖,平均分子量(Mw)为12.5 kDa,其主要骨架是由T-α-D-Glcp、(1,4)-α-DGlcp和(1,4,6)-α-D-Glcp构成。用MTT比色法评价MSP-2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当MSP-2质量浓度低于400μg·mL~(-1)时,对RAW264.7细胞无毒性。
2025年02期 v.16;No.68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艺瀛;岑祥妮;刘浩文;刘平怀;
为了丰富中药材路路通(Liquidambaris Fructus)的化学成分,扩大路路通的开发与利用。采用硅胶柱、SephadexLH-20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路路通不同极性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技术结合参考文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7个化合物,包括10个三萜类化合物(1~10),1个甾醇类化合物(12),2个酚酸类化合物(11、13),3个芳香酯类化合物(14、15、17)。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熊果酮酸(2)、桦木酮酸(3)、methyl 3-oxoolean-12-en-28-oate(4)、3-oxo-11,13(18)-oleanadien-28-oic acid(5)、3α-hydroxy-lup-20 (29)-ene-28-oic acid(6)、齐墩果酮酸(7)、3,30-dioxo-lup-20(29)-en-28-oic acid(8)、3-表齐墩果酸(9)、3,11-dioxoolean-12-en-28-oic acid(10)、没食子酸(11)、β-谷甾醇(12)、3, 3′-二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13)、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14)、肉桂酸肉桂酯(15)、顺1,3十二烯(16)、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庚基)酯(17)。其中,化合物4、8、10、13、14、16、17为首次从枫香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13、16为首次从枫香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5年02期 v.16;No.68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喆;曹凤勤;温健;林先武;颜日辉;
胚胎发育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划分各个阶段有助于识别胚胎不同时期的标志性发育状态,对每个阶段的瓜实蝇发育状态进行详细的描述,有利于更全面地理解瓜实蝇胚胎内部的发育,在昆虫预测预报及遗传防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瓜实蝇(Zeugodacus cucurbitae)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分析,并以显微拍摄的方式来展现瓜实蝇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内部状态,通过此操作,可以准确筛选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实验结果表明,瓜实蝇胚胎从产下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活动,从最初的卵内细胞质收缩出现前后极,到细胞核迁移和极细胞的出现与迁移,再到背部褶皱及口部与头部的内陷,继而卵黄囊开始不断变化和肠道线圈也开始出现。24 h左右,虫体在胚胎内部开始剧烈运动,最后到30 h气管束充满空气,幼虫通过用口钩撕裂珠孔处的卵黄膜的方式孵化。此外,瓜实蝇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分化与组织形成与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紧密相关,当前瓜实蝇的防治方法多针对幼虫和成虫阶段,而胚胎期由于其活动力小且集中,具有较小的防治难度。因此,根据瓜实蝇胚胎期各阶段的特征,发展新型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本研究为瓜实蝇胚胎期的遗传防控奠定了基础,并为未来深入研究瓜实蝇胚胎发育与遗传防控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5年02期 v.16;No.68 19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程乐乐;谢佳;赵静杰;郑帅;孙然锋;
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表明,N-芳基吡啶-4-酮类新化合物[1-(4-(叔丁基)苯基)-3-羟基-2-甲基吡啶-4(1H)-酮,HAINU-19]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该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的控制作用,开展了HAINU-19和嘧菌酯(azoxystrobin)复配对灰葡萄孢多抗菌株的毒力评价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HAINU-19与嘧菌酯在不同复配比例下对灰葡萄孢菌株的毒力,并筛选出最佳增效配比,还通过孢子萌发抑制率测定、菌丝形态观察与干质量测定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等方法,探究复配药剂毒力增效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HAINU-19和嘧菌酯对灰葡萄孢菌株的EC_(50)值分别为7.926μg·mL~(-1)和23.898μg·mL~(-1),二者以W_(HAINU-19)∶W_(嘧菌酯)=4∶3复配的增效系数为2.034,增效作用最显著;经W_(HAINU-19)∶W_(嘧菌酯)=4∶3复配的药剂处理后,灰葡萄孢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细胞膜透性增大、可溶性蛋白和还原糖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升高,这表明增效组合主要通过增加细胞膜损伤程度,提高细胞膜透性,电解质外渗,导致菌丝生长受损;同时抑制蛋白质合成和糖代谢,使胞内活性氧积累胁迫,进而抑制灰葡萄孢菌正常生长。
2025年02期 v.16;No.68 206-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晨;陈祖静;尤广怀;吴晓杭;黄慧明;何观孔;杨胜基;
为了探究焦枯病对桉树(Eucalyptus spp.)林下土壤细菌和土壤细菌生态机制的影响,采用16S rRNA对受到焦枯病危害以及健康的桉树林分土壤细菌DNA进行测序,使用SPSS 20.0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9以及R4.3. 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使用Adobe Illustrator 2021进行图片处理。结果表明:(1)受害林分土壤中共检测出2 537个细菌ASVs,未受害土壤中共检测出2 477个ASVs。(2)两个林分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3)受害与未受害林分的优势菌门均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等组成,优势菌属均由热酸菌属Acidothermus、norank_f_norank_o_Elsterales、norank f_Xanthobacteraceae等组成。(4)两个林分之间细菌在门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的为Bacteroidota与Dependentiae,在属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的为norank_f_norank_o_Acidobacteriales、 norank_f_norank_o_norank_c_AD3与norank_f_norank_o_B12-WMSP1等。(5)健康林分较受害林分的菌群之间存在更为复杂的联系。研究显示,桉树焦枯病不会对林下土壤细菌的多样性造成明显的改变,但部分细菌群落之间的差异性揭示了桉树枯萎病可能会给桉树林下土壤微生物带来潜在的影响。
2025年02期 v.16;No.68 218-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韦海;李昌涛;莫奇锦;李文;管为;罗昌明;罗敦;钟铭隆;
本研究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患焦枯病与健康桉树林分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旨在揭示焦枯病病原Calonectria(丽赤壳属)与其他真菌的相互关系,为开发生防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12个土壤检测样本经注释共得到2 817个真菌ASVs,归类为12个门、421个属和614个种。(2)患焦枯病与健康桉树林分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其优势门一致;在丰度值前5的优势属上丰度最高的属均为unclassified_k_Fungi,其次均为Saitozyma(原隐球菌属)其他3个属则各不同。(3)患焦枯病与健康桉树林分土壤真菌含量的差异分析和病原菌Calonectria的相关性分析表明,Thelephora(革菌属)在正常林分中丰度第5,且其在正常林分土壤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染病林分,可作为焦枯病的拮抗菌;Temitomyces和Xyladictyochaeta均是染病林分显著高于正常林分(P <0.05),可作为备选生防菌;Calonectria与Ophiocordyceps(线虫草属)呈负相关,同时Ophiocordyceps是常见生防菌,也可为焦枯病的生防菌的备选。研究结果揭示了焦枯病病原菌Calonectria在桉树土壤真菌中占着相对较少的比例,但其致病力仍可导致桉树发生病害;研究结果为开发桉树焦枯病生防菌及拮抗菌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5年02期 v.16;No.68 227-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钟宇晴;焦斌;吕宝乾;骆焱平;卢辉;唐继洪;张起恺;
防控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最直接且迅速有效的措施是化学喷雾,但化学喷雾的叶面喷雾药液很难均匀达到玉米心叶,从而减少了草地贪夜蛾幼虫接触到药液的概率,使得玉米苗期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效果不佳。通过虫螨腈包膜处理玉米种子,评价虫螨腈种子包膜处理对玉米种子发芽势、出苗率的影响及对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的影响,评估虫螨腈种子包膜技术在防治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应用效果,为草地贪夜蛾防控提供一种新方法。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虫螨腈种子包膜处理对玉米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均无显著性不良影响;饲喂1 g·L~(-1)虫螨腈种子包膜处理后7 d的玉米叶片对草地贪夜蛾致死率为96.67%,显著优于空白对照,与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差异不显著;田间试验中,1 g·L~(-1)虫螨腈种子包膜处理后14 d玉米受害株率为7.67%、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为98.33%,均显著优于氯虫苯甲酰胺处理。虫螨腈通过种子包膜处理后对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025年02期 v.16;No.68 236-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辉曜;罗天雄;王玲;杨福孙;
为了研究在金钗石斛菌根中发现的菌根真菌和内生细菌自然组合、难以分离这一现象,通过分离、筛选和鉴定,获得三组人工可培育、分离的菌根真菌与内生细菌的自然组合,并通过共培养试验与功能性测定对组合之间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G2和G8都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共生组合,而G17同样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间座壳菌(Diaporthe phaseolorum)。G2和G17组合之间具有拮抗关系,总生长量增加,G8组合无拮抗关系,两者相互促进。G2和G17组合中真菌均具有强解纤维素能力,透明圈直径分别达到了27.62 mm和21.52 mm,同时细菌具有固氮能力,分别为1.69μg·mL~(-1)和1.68μg·mL~(-1)。强解纤维素能力和固氮能力共同作用于G2和G17组合之间的拮抗关系;G8组合中真菌溶液中水解磷含量最低,细菌解磷能力最强,达到了39.07 mg·kg~(-1),功能方面存在互补关系。因此,自然共生组合其共生关系存在互补、促进及抑制等多种形式,且功能与共生关系存在相关性。
2025年02期 v.16;No.68 243-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琴琴;陈少微;郑佳华;王瑞;徐良雄;陶均;
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内生曲霉Aspergillus sp. HU0206的玉米发酵物具有良好的细菌拮抗活性,为进一步阐明其抗细菌活性物质基础,采用硅胶柱和凝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制备等色谱技术从该发酵物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方法分别鉴定为4个甲基环己酮化合物:ampelomin A(1)、7-hydroxyampelomin A(2)、7-O-ethylampelomin A(3)、2,3-dihydroxyl-7-O-ethylampelomin A(4)和2个甲基苯酚类化合物:2-(methoxymethyl)-1,4-benzenediol(5)和3-chlorogentisyl alcohol(6),其中化合物2~4为新化合物。载样量为50μg时,化合物1、2、6对水稻黄单胞菌具有较明显的拮抗活性,抑菌圈半径为4.0 mm,化合物6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黑胫病菌、青枯病菌也有较明显的抑制活性,而化合物3~5对水稻黄单胞菌,以及化合物1~5对上述其他4株测试菌均无抑制活性。本文还初步讨论了该真菌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2025年02期 v.16;No.68 254-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