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翠莲;万玥;赵婷婷;王俊刚;冯小艳;张树珍;
为了评价抗虫转基因甘蔗优良株系Bt2、Bt17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的生态安全风险,采集抗虫转基因甘蔗Bt2、Bt17号株系及其受体非转基因品种ROC22甘蔗根际附近土壤,研究抗虫转基因甘蔗对其根际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虫转基因甘蔗对其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会因甘蔗生长周期、抗虫转基因甘蔗株系以及酶的种类而大有不同。Bt2的土壤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各个时期均未与对照存在差异,而Bt17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则较为复杂。与受体非转基因甘蔗品种ROC22相比,Bt17根际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任何时期都无差异;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对照;中性磷酸酶活性则在苗期、分蘖期、成熟期显著高出对照,而在生长期与对照无差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苗期、生长期时与对照无差异,但分蘖期和成熟期显著低于对照,说明Bt2号株系对土壤酶活性并未产生影响,Bt17号株系对土壤酶活性可能产生较小的影响。
2020年01期 v.11;No.4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童璐;成善汉;居利香;徐艺;雷欣;倪苗;汪志伟;朱国鹏;陈艳丽;
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芥蓝主侧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便筛选出适合芥蓝主侧薹产量优化和品质提升的赤霉素浓度,为芥蓝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0 mg·L~(-1)赤霉素喷施显著促进主薹、第1侧薹伸长,50 mg·L~(-1)赤霉素处理显著促进侧薹伸长;30 mg·L~(-1)赤霉素处理使芥蓝主薹、第2侧薹产量大幅提高,从而使每公顷较对照提高了11.13%。30 mg·L~(-1)赤霉素还可促进侧薹蛋白质积累,提高芥蓝主侧薹可溶性糖含量积累,降低纤维素含量。因而在促进芥蓝主侧薹产量优化和品质提升方面,30 mg·L~(-1)赤霉素处理最佳。
2020年01期 v.11;No.41 7-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申晴;韦海燕;卞华;王志勇;丁西朋;
对海雀稗耐盐体系进行优化,并通过测定坪用质量和枯黄率对27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了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7个不同NaCl浓度(0,5,10,15,20,25,30 g·L~(-1))处理下,坪用质量、枯黄率和叶色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坪用质量显著下降(P<0.05),枯黄率显著增加(P<0.05),叶色显著变浅(P<0.05)。建立回归方程,以枯黄率50%为标准,确定海雀稗最适盐处理浓度为25 g·L~(-1)。利用25 g·L~(-1) NaCl对27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耐盐性评价,筛选出2种极端耐盐种质:USA17~(-1)8(耐盐)和USA17-26(敏盐)。对海雀稗耐盐极端材料的钠钾离子含量进行测定,发现盐处理后,地上和地下Na~+含量均显著增加,但K~+含量和K/Na值都显著下降。减少Na~+的摄入,维持较高的K~+含量,可能是海雀稗耐盐的机制。
2020年01期 v.11;No.41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开济;严格齐;刘晓光;庞真真;
对海南地区顶部半开口式大型薄膜温室内外四季光强、温度、相对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分析,以探究顶部半开口式大型薄膜温室在海南地区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夏秋季遮阳效果较好,15:00后宜关闭遮阳网。冬春季全天均需关闭遮阳网或适当人工补光。夏季午间温室出现39.3℃的极端高温,冬春季室内温度较为适宜。白天夏季温室内不同高度间温差较明显,其余三季平均温度在不同高度间差异较小。同时,温室内四季平均相对湿度均大于室外,其中,春秋冬季室内平均相对湿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温室内相对湿度呈梯度变化。夜间由于四季平均温度在不同高度间差异较小,各高度间平均相对湿度基本相等。由此可见,顶部半开口式大型薄膜温室在试验期间温室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利于实现温室内作物周年生产。
2020年01期 v.11;No.41 20-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玉;徐敏;熊睿;林家年;阮云泽;任太军;赵鹏飞;汤华;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315,450,585,800 kg·hm~(-2))对火龙果果实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施氮量能促进火龙果果实的生长,不同生长期果实需氮量不同。施氮量一定程度上影响果实横径的生长,对纵茎影响较小。施氮量对果实中氮钾含量影响较大,二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但各处理间氮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施氮量对磷素含量影响较小。火龙果果实和花中氮磷钾含量均为K>N>P,其中,果实中N∶P∶K=1.00∶0.20∶1.12,花中N∶P∶K=1.00∶0.15∶2.13。不同采收期,氮肥用量对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及抗坏血酸等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综合考虑,实际生产中应以T2处理(450 kg·hm~(-2))施氮量为基础,根据不同采收期来调整施氮量。
2020年01期 v.11;No.41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明洋;卓小垒;代佳妮;于靖;戚华沙;吴友根;
为了系统研究海南不同产地及果形槟榔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成熟槟榔青皮和种子的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ABTS和FRAP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成熟槟榔,其形态指标及抗氧化能力明显不同,TOPSIS综合排序显示白石岭4(BSL4)的抗氧化能力最强;果实越饱满的槟榔,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越强。
2020年01期 v.11;No.41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圣卓;段瑞军;蔡彩虹;梅文莉;戴好富;
为了解南沙渚碧岛和永暑岛的维管植物的情况,笔者于2019年8月对南沙渚碧岛和永暑岛的植物种类、生长情况和来源类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南沙渚碧岛和永暑岛上共有维管植物有48科145属176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渚碧岛有45科131属156种,永暑岛有41科94属105种,与2012年的调查记录比较,植物数量和植物多样性均有大量增加。根据西沙群岛植被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来源类型,结合2018年调查美济岛的情况,提出合适南沙岛礁植物的引种策略,为保持岛礁植物群落生态平衡、绿化美化南海岛礁促进军民融合提供参考。
2020年01期 v.11;No.41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于界芬;
基于8次森林资源清查和森林生态连清技术体系获得的生态和资源大数据,对海南省近40年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和生态功能实现了"三增长",海南省森林面积自1981年起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第5次清查期(1994—1998年)后逐渐趋于稳定,在第8次清查(2009—2013年)后达最大的97.11万hm~2,增长幅度为1.63倍;第3次至第8次清查期海南省森林蓄积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清查期资源数量有大幅度上升,森林蓄积量增长了32.61%;从第3次至第8次清查,海南省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总体呈增加趋势,涵养水源第3次清查为34.82亿t·a,第8次为82.56亿t·a,增加了137.11%;滞尘从3次清查为93.33亿kg·a,第8次为235.01亿kg·a,增加了151.81%;海南省"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分别为126.59亿元·a和1 359.67亿元·a,增长幅度为20.69%;阔叶混交林服务功能价值量达最大值。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推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年01期 v.11;No.41 51-5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叶鸿鹰;梅双双;戎伟;
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侵染拟南芥野生型Col-0,激发拟南芥的抗病反应。该抗病反应依赖于EDS1(enhance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1), EDS1在TIR-NB-LRR(Toll-Interleukin1 Receptor-nucleotide binding-leucine-rich repeat)类抗性基因介导的抗病信号通路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还不清楚具体的EDS1上、下游作用元件是什么。为了进一步研究橡胶树白粉菌在拟南芥上激发的抗疾信号通路,本实验室对接种橡胶白粉菌oidium heveae HN1106的拟南芥野生型Col-0进行了RNA-Seq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拟南芥Col-0在接种橡胶树白粉菌4 d后,NAC家族(ATAF1,2 and CUC2, NAM)转录因子ATAF2基因上调表达20倍,并且正调控拟南芥对橡胶树白粉菌的抗病性。另外,笔者通过体外蛋白质pull-down试验和体内原生质体免疫共沉淀试验,发现ATAF2可以直接与EDS1发生相互作用,这为将来进一步阐明EDS1抗病信号通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20年01期 v.11;No.41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戴边疆;郭运勇;宋希强;刘治昆;雷金睿;梁怀月;
依托海口市第2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采用传统分析与GIS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口市古树名木资源的种类组成、植物区系、结构特征、生长势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海口市共有古树名木1 684株(其中名木94株),隶属于28科45属51种。古树名木数量多且种类丰富;主要以桑科(Morace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棕榈科(Palm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和含羞草科(Mimosaceae)等为优势科;以榕树(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和椰子(Cocos nucifera)等乡土树种为主;海口市古树名木资源的科、属分布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和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过渡的特点。(2)海口市古树树龄结构呈三角形分布,即随树龄增大古树数量逐渐减少,表明海口市古树后续资源丰富。大部分古树名木的生长状态以正常为主,占总株数的64.72%,表明整体长势良好。(3)从空间分布格局看,海口市古树名木资源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分布密度为0.736株·km~(-2)。海口市古树名木分布的聚集程度很高,主要分布在海口府城、博爱等老城区,以及遵谭镇、新坡镇、三门坡镇、大坡镇、旧州镇和三江镇等城镇,反映出古树名木分布的历史文化特征。
2020年01期 v.11;No.41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梅成铭;王桢昌;陈海明;陈文学;云永欢;陈卫军;钟秋平;
为探究4℃条件下鲜切菠萝蜜水分迁移对其品质的影响,笔者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鲜切菠萝蜜在冷藏过程中不同状态水的迁移规律,并与其总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色差(?E)、失重率、相对电导率、硬度、内聚性、胶粘性、咀嚼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从微观角度分析鲜切菠萝蜜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鲜切菠萝蜜在4℃贮藏期间的水分迁移可分为2个阶段:在冷藏条件初期,细胞壁水和液泡水向细胞质水、细胞间质水迁移,果肉的?E、失重率、TSS、相对电导率随之不断升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液泡水不断向细胞壁水、细胞质水和细胞间质水迁移,内部水分分布显著改变,果肉的TA、硬度、胶粘性、咀嚼性不断下降。
2020年01期 v.11;No.41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康梓杭;倪苗;邓晶;吴庆书;
行道树是城市园林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对于城市园林植物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养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口市建成区椰子等10种行道树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相关性分析,并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比较决定系数R~2,P值等相关数据后,通过拟合精度检验值(总误差、平均误差、平均相对误差)检验拟合效果,最终从8个预选模型中选出各树种的"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0种行道树的"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相关性显著,各自的"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准确度较高,20个最优模型中,幂函数模型和S模型居多。
2020年01期 v.11;No.41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樊羽;邓晶;刘维维;吴庆书;
选择道教文化场地海南文笔峰景区作为研究场地,研究游客对道教文化景观情境感知与行为偏好之间的关系。于2019-04-26—04-30,通过现场调查、分发问卷,5 d共获得186份调查问卷,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道教文化景观情境感知与行为偏好之间的确存在着数量关系,通过特定的行为活动可以获得景观情境感知;2)游客对修仙情境感知受学习性活动影响;3)游客对自然情境感知随学习性活动、游赏性活动而变化,且游赏性活动比学习性活动产生的影响更大;4)游客对美学情境感知随学习性活动、游赏性活动和宗教性活动而变化,其中,学习性活动并未能增加对美学情境感知;5)游客对孝善情境感知随学习性活动、宗教性活动而变化,且宗教性活动比学习性活动产生的影响更大。
2020年01期 v.11;No.41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思萍;陈新;刘文娟;唐敏;王丽婷;陈亚楠;
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东寨港红树林表层沉积物,通过室内沉积物老化培养试验和改进的BCR提取法,分析了3种沉积物中铅的各赋存形态随不同老化时间与可溶性外源污染铅浓度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老化时间对红树林表层沉积物可还原态铅的影响不显著,对酸可提取态铅、可氧化态和残渣态铅的影响会因沉积物类型的不同而呈差异显著。随老化时间延长,沉积物A中酸可提取态铅含量先增加再降低(除1 000 mg·kg~(-1))、可氧化态铅含量在0,25,250 mg·kg~(-1)时增加;沉积物B中酸可提取态铅含量增加、残渣态铅含量降低(除500 mg·kg~(-1));沉积物C中残渣态铅含量在0,25,250,500 mg·kg~(-1)时增加。此外,当老化时间为30,60,120 d时,添加较低外源铅浓度(25,250,500 mg·kg~(-1))的沉积A和B中,酸可提取态铅和可还原态铅占总量的比例增加,残渣态铅占比减少;在沉积物C中,老化30 d后,随浓度增加,酸可提取态铅含量降低,残渣态铅含量增加,老化60 d和120 d后,可氧化态铅含量的比例呈现增加趋势。可见,外源铅进入沉积物经老化后的主要赋存形态是残渣态和可还原态,外源铅初始浓度会影响铅赋存形态达到稳定的时间,并且铅的赋存形态受到沉积理化特征的影响。结果揭示了红树林沉积物中铅的环境化学行为,可为红树林湿地修复重金属污染提供参考依据。
2020年01期 v.11;No.41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