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生物学报

研究报告

  • 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高品;魏京广;许濛;陈秀丽;秦启伟;周永灿;

    根据实验室前期获得的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的全长c DNA,对其原核表达、组织分布及亚细胞定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PKR基因c DNA全长为2 151 bp,其中ORF区为1 863 bp,编码621个氨基酸,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大小为70 157.15 Da,PI为5.72。通过NCBI网站上BLAST软件比对发现,斜带石斑鱼PKR与其他物种的PKR高度同源。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KR-p ET-32a,获得了斜带石斑鱼PKR的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制备了斜带石斑鱼PKR鼠抗血清。利用荧光定量PCR对斜带石斑鱼PKR基因组织分布研究表明,该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头肾次之。以荧光显微镜对其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分析,该基因为全细胞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2016年03期 v.7;No.27 285-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氏珠母贝贝壳珍珠质层厚度性状与微卫星标记的相关性分析

    战欣;陈琼;顾志峰;石耀华;王爱民;

    运用科研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了341个马氏珠母贝贝壳内表面珍珠质层的厚度,同时分析了这341个贝壳内表面珍珠质层厚度性状与5个微卫星标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其中4个微卫星位点(2PM206,4PM34,4PM50和PM6)与检测的珠层厚度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2PM206标记173/173基因型个体的贝壳珍珠质层厚度的平均值、4PM34标记189/189基因型个体对应的性状平均值、4PM50标记201/205基因型个体的珍珠质层厚度值和PM6标记260/266基因型个体对应的珍珠层厚度平均值较同一标记的其他基因型均为最大值;4PM50标记中含有209 bp等位基因个体的珍珠层厚度平均值均低于其他基因型,209 bp等位基因可能与贝壳珍珠质层厚度性状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2016年03期 v.7;No.27 290-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东风螺滩涂养殖区水质因子和微生物的周年变化特征

    刘慧玲;李扬海;吴颖豪;郭文浚;杨世平;

    笔者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对东风螺滩涂养殖区与非养殖区的水质因子(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活性磷)和微生物(弧菌、总异氧菌)进行检测,以期了解东风螺滩涂养殖区水质因子与微生物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的高峰出现在3~5月份,活性磷的最高值出现在10月份,而5~10月份,弧菌都维持较高的浓度;各个水质因子与微生物的检测数据呈波动变化,除氨氮以外,其他指标养殖区与非养殖区间差异不明显;这表明在当前的养殖面积(18 hm2)和养殖密度(300粒·m-2)下,东风螺养殖未对海区水质因子与微生物群落造成明显的影响。

    2016年03期 v.7;No.27 296-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珠三角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

    高沿;江晓;任春华;胡超群;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技术对2012-2014年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珠海、江门、中山三地养殖体系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携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白斑综合征在珠三角凡纳滨对虾主产区的不同地方和不同养殖月份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仔虾阶段WSSV携带率显著高于幼虾和成虾(P<0.05)。

    2016年03期 v.7;No.27 30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李红梅;江晓;任春华;赵哲;胡超群;

    笔者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ESE-Quant tube scanner设备的新型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IHHNV检测方法,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反应速度和实际检测结果。结果表明,IHHNV实时LAMP检测方法在63℃条件下,30 min内检测到106稀释的基因组DNA,可检测到24个质粒拷贝;与27种包括多种水生动物以及对虾常见病原DNA均无交叉反应。通过对152份实际样品的检测,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的检出阳性率为59.87%,与real-time PCR方法相当,高于其他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的IHHNV实时LAMP检测方法对现场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2016年03期 v.7;No.27 307-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温度对黑鲷无水保活工艺的影响

    吴云辉;邱松林;蔡真珍;张媛;庞杰;

    比较了-2,0,2,4,6℃等5种不同无水保活温度下,黑鲷(Sparus macarocephlus)的成活率、O2消耗量、CO2排放量、血清皮质醇及肌糖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0℃条件下,无水保活36 h后,黑鲷成活率为100%,0℃组在整个无水保活过程中耗氧量最少,CO2释放量上升最缓慢,其皮质醇含量始终接近正常值,因此,0℃为黑鲷最佳无水保活温度。

    2016年03期 v.7;No.27 314-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橡胶素基因家族4个成员在橡胶树染色体上的定位

    彭宝丰;王英;高和琼;庄南生;

    笔者以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品种为材料,利用原位PCR技术对巴西橡胶树的4个橡胶素基因(Hev1.1,Hev1.2,Hev2.1,Hev2.2)在染色体的位置进行了物理定位分析,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原位PCR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Hev1.1,Hev1.2,Hev2.1,Hev2.2基因分别位于巴西橡胶树第8号染色体长臂、第7号染色体长臂、第6号染色体短臂和第12号染色体长臂上;信号距着丝粒平均百分距分别为10.88,31.51,63.81和67.92。

    2016年03期 v.7;No.27 318-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水深条件对普通野生稻及其转基因水稻杂种F1的影响

    张若依云;何美丹;李栋;袁睿智;李润;袁潜华;裴新梧;

    通过研究不同水深条件下海南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及其转bar基因水稻杂种F1(简称"Bar野杂种F1")的农艺性状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水深条件对Bar野杂交后代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ar野杂种F1种子活力总体高于普通野生稻;在生物量方面,水深为10 cm时,野生稻总体生长优势明显,且随水深升高,野生稻和Bar野杂种F1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野生稻在各水深条件下株高普遍高于Bar野杂种F1,而水深对各品种的剑叶面积无显著影响。对比本实验与模拟野生稻原生境中的杂草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深水对杂草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

    2016年03期 v.7;No.27 325-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番木瓜贮藏期果实品质及果皮色素的变化

    何应对;井涛;王丽霞;刘永霞;丁哲利;韩丽娜;林竹;王必尊;

    将‘大白’和‘中白’番木瓜果实贮藏于20℃、湿度80%条件下,研究番木瓜果实贮藏期间果实品质、果皮色泽、色素等的变化规律,为番木瓜贮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大白’和‘中白’的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以及Vc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果皮颜色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果皮颜色由绿逐渐转黄,果皮a值(红绿色差)由负转正,b值(黄蓝色差)和L值(亮度)增加,h值(色调角)减少,贮藏期相同的情况下,‘中白’的果皮颜色变黄的程度高于‘大白’;贮藏8 d时‘大白’的叶绿素总量比‘中白’高;色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番木瓜果皮颜色与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总酚、类黄酮及花色素苷含量关系呈正相关。

    2016年03期 v.7;No.27 332-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热带地区干湿气候对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赵伶茹;杨霖;方雅各;谢洋;李思敏;王怡洁;孟磊;

    为研究热带地区气候干湿状况对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及组分的影响,选择海南气候干湿程度差异大的琼中和东方两地的水稻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其有机质及组分的含量,探讨轻组有机质(LFOM)、重组有机质(HFOM)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以及富里酸(FA)、胡敏酸(HA)与重组有机质的关系,并分析了两地水稻土固定有机质的潜力。结果表明:湿润气候区水稻土有机质以及其各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半干旱气候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轻组有机质及重组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重组有机质含量与富里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干燥气候区水稻土对有机质的固持潜力大于湿润气候区。土壤重组有机质适应热带地区湿润气候,此外,热带地区土壤腐殖质复合能力弱,土壤腐殖质以富里酸为主,应采取适宜措施增加热带干燥气候区水稻土碳固定的潜力。

    2016年03期 v.7;No.27 338-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香蕉枯萎病生防链霉菌DJ15发酵条件的优化

    杨李玲;黄绵佳;张锡炎;高祝芬;

    笔者采用从药用植物密毛山梗菜(Lobelia clavata)植株中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菌株DJ15为材料,对其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进行试验,筛选出最优配方和发酵条件,旨在从药用植物中分离筛选出微生物用于香蕉枯萎病的防治。结果表明,菌株DJ15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5%,黄豆粉1.0%,蛋白胨3%,氯化铵1.0%,氯化钠0.4%,碳酸钙0.3%,硫酸镁0.1%和硫酸钾0.1%;最优培养条件为:p H6,接种量15%,摇床转速100 r·min-1,培养时间120 h。优化发酵条件后,放线菌菌株DJ15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73.58%,比优化前提高135.11%。

    2016年03期 v.7;No.27 343-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薰衣草精油对蚕豆根尖遗传毒性的影响

    赖柯华;王佳宁;冯青;黄伟康;范咏梅;

    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对薰衣草遗传毒性进行检测,同时探究在不同含量薰衣草精油诱导下,细胞微核率与脂质过氧化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000 0 mg·L-1的薰衣草精油会抑制蚕豆根尖细胞的生长,质量浓度0~0.200 0 mg·L-1的薰衣草精油对细胞不会产生明显的遗传毒性,且表现出不断上升的抗突变性和抗氧化性,其诱导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和脂质过氧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0.83。当薰衣草精油的质量浓度超过0.200 0 mg·L-1时,蚕豆根尖细胞产生了明显的生物损伤,细胞正常的生理代谢和应激反应受到影响。

    2016年03期 v.7;No.27 348-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越南油茶“琼海优”品系实生选种研究初报

    周开兵;吴友根;符碧海;戴俊;于靖;胡新文;

    对越南油茶"琼海优"品系8个原种的植物学性状、丰产性、茶籽油理化性质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8个"琼海优"品系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在植物学形态特征上彼此互异,存在矮化、半矮化和乔化的区分;丰产性和稳产性在综合表现上均较佳,其中以"琼海优1,3,7,8号"更突出;按照GB 11765-2003《油茶籽油》规定,"琼海优"品系茶籽油皂化值均偏高,碘值均偏低,酸价和抗氧化值均达标。酸价和抗氧化值都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显示出其具有良好耐贮性和抗氧化性。

    2016年03期 v.7;No.27 353-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5种化感物质对广藿香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郭娇;吴友根;张军锋;于靖;黄绵佳;

    分别采用苯甲酸、香草酸、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丙二酸等5种化感物质溶液浇灌盆栽广藿香幼苗,研究其对幼苗的生长、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化感物质对广藿香幼苗生长有明显的影响,总体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变化趋势。这5种化感物质处理的广藿香幼苗,其叶片MDA含量和POD活性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SOD活性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广藿香幼苗生长对化感物质种类和浓度具有双重依赖性,10.0 mmol·L-1对羟基苯甲酸能显著抑制广藿香幼苗的生长。

    2016年03期 v.7;No.27 358-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栽培基质对4种姜科花卉组培苗移栽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潘梅;符瑞侃;吕德任;戚华沙;王景飞;黄赛;

    用5种栽培基质移栽姜黄、郁金、温郁金和花叶艳山姜4种姜科花卉组培苗,试验结果表明:4种姜科花卉组培苗在不同基质中的移栽成活率不同,其中,姜黄和温郁金对环境适应性相对较强、郁金次之、花叶艳山姜较差;不同基质对组培苗的移栽效果不同,其中,椰糠和营养土处理较适合组培苗生长,组培苗的成活率、株高、叶片数、新叶宽和根数多优于其他处理。

    2016年03期 v.7;No.27 363-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中山市风水林的药用植物资源

    孙红梅;张冬冬;修小娟;

    风水林是华南以及香港地区独特的绿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文化价值。通过调查发现,中山市风水林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共计131科324属451种,其中蕨类植物18科22属33种,裸子植物3科3属4种,双子叶植物95科264属368种,单子叶植物15科35属46种。

    2016年03期 v.7;No.27 368-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技术方法

  • 小叶榕气生根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比较

    谢冬惠;徐静;李治明;梁振益;

    以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气生根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其不同部位的总酚酸及总黄酮含量的基础上,选用DPPH和ABTS 2种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比较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首部的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高于其他部位,其总酚酸含量分别为首部0.34 mg·L-1,中部0.31 mg·L-1,尾部0.21 mg·L-1;总黄酮含量分别为首部3.88 mg·L-1,中部3.42 mg·L-1,尾部2.91 mg·L-1。抗氧化活性首部最强,中部次之,尾部较弱。总酚酸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表明抗氧化活性可能与酚酸类物质有关。

    2016年03期 v.7;No.27 373-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多年生白木香茎干不同部位总RNA提取方法的改良

    侯晓婉;刘培卫;孙佩文;孟慧;张争;

    运用"通体结香"技术诱导处理10年生白木香,以处理15 d结香后的茎干白木层(H)、过渡层及结香层(A+T)为材料,对艾德莱EASY-spin plus RN38试剂盒RNA提取过程进行改良,并对比分析改良前后2种方法提取RNA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改良法提取的总RNA质量、纯度和完整性等均较RN38试剂盒好,其中28S和18S条带清晰无杂质污染,无降解,A260/A280接近2.0,RIN值大于6。说明改良后的方法适用于多年生白木香不同结香部位总RNA的提取,能满足转录组数据分析。

    2016年03期 v.7;No.27 37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辣木叶挥发性成分GC-MS的分析及生物活性

    蔡彩虹;梅文莉;董文化;盖翠娟;戴好富;

    为研究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叶的挥发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笔者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辣木叶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别利用2倍稀释法、Ellman比色法及MTT法对所得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抗菌活性、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细胞毒活性测试。从辣木叶子的挥发性成分中共检测到34个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33个化学成分,在挥发油总量中相对含量为85.94%,主要为棕榈酸(38.63%)、叶绿醇(6.09%)、棕榈酸乙酯(4.87%)和二十七烷(4.31%)。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挥发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酰胆碱酯酶均具有抑制作用。

    2016年03期 v.7;No.27 381-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孢子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王佳玫;杨东梅;王爱华;吴友根;王发国;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Pteris fauriei complex)包括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百越凤尾蕨P.fauriei var.chinensis、线裂凤尾蕨P.angustipinnula、硕大凤尾蕨P.majestica、隆林凤尾蕨P.splendida等,此复合群种间界限模糊,难以准确分类,为此笔者利用扫描电镜对此复合群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观察,为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佐证。观察发现,脊类纹饰是此复合群孢子的重要特征,根据脊类纹饰的有无和分布情况,该复合群可划分为4个类群。此外,孢子形态可作为此凤尾蕨复合群区分种的特征,但傅氏凤尾蕨和百越凤尾蕨的孢子形态较相近,难以区别。本研究还首次发现隆林凤尾蕨具有"连体孢子"。

    2016年03期 v.7;No.27 387-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献综述

  • 食品中重要有害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姚闽娜;杨旭;孙远明;雷洪涛;陈清爱;庞杰;

    对酶抑制技术、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荧光偏振分析法快速检测技术和样品前处理新方法在食品中主要有害残留快速检测的研究、应用情况和在食品安全控制上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016年03期 v.7;No.27 395-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植物糖基化蛋白质组研究技术策略及研究进展

    孙勇;王丹;仝征;常丽丽;王力敏;王旭初;

    综述了植物糖基化研究的主要策略以及植物糖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旨在为更好地开展植物糖蛋白质组研究提供技术线索及研究思路。

    2016年03期 v.7;No.27 402-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征订启事

    <正>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又被《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2015年本刊影响力大幅提升,在农艺学类期刊排名中均提前。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植物遗传资源学

    2016年03期 v.7;No.27 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